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17 点击次数:117
但到了近现代,因为没有赶上工业革命这趟快车,中国被西方强国趁机分割,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。
新中国建立后,仅用几十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达到的发展水平,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实力,根本不需要怀疑。
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,离不开那些顶尖人才的贡献。一位美国将军就说过:“少了这三个人,中国绝对达不到现在的高度。”
美军上将提到的这三个人究竟是谁?他们又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哪些功劳?
【钱学森:毅然回国,能顶五个师】
在美国军方高层眼中,被誉为"抵得上五个美军师"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,是他们最为重视的顶尖人才。
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浙江杭州,父亲钱均夫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浙江教育厅厅长一职。当时,像鲁迅、厉馁之这样的知名人士,都是钱家常来往的客人。
从小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成长,钱学森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,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突出。他23岁就从交通大学顺利毕业,并在同年6月成功拿到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的名额,获得了前往美国深造的机会。
在美国的日子里,钱学森几乎不眠不休,白天黑夜都在拼命学习。他不仅突破了语言障碍,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,让那些瞧不起他的白人同学无话可说。
短短三年内,他接连拿下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的航空工程学位,在美国学术圈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闯出了名堂。
钱学森的导师、知名核物理学家冯·卡门曾经这样高度评价他:"钱学森是百年难遇的奇才,与其说是我发掘了他,不如说是他让我有幸成为了他的导师。"
钱学森刚毕业就迎来了一连串的好机会。加州理工学院马上请他留下当老师,还没过两年,他就被提拔成了副教授。
美国军方对钱学森非常看重,专门请他帮忙建成了一个喷气发动机实验室,这个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了赫赫有名的美国宇航局NASA。
那时候,钱学森的日子过得特别滋润,工资高得让人眼红,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,大家看了都羡慕得不得了。
1947年,钱学森36岁生日那天,麻省理工学院授予他终身教授的头衔。这样的殊荣和优渥的生活条件,换成一般人肯定舍不得离开,但钱学森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。
尽管如此,钱学森心里始终装着祖国。
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,他就开始计划回国。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,原本对他十分尊敬的美国军方,一听说他要走,态度立刻大变,露出了凶狠的一面。
他回家的路变得异常坎坷难行。
1950年,钱学森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码头,准备坐船返回祖国。
他刚要上船,几个美国兵突然冲了过来,二话不说就给他铐上手铐,直接把他关进了特米那岛的牢房。
没过多久,美国海军副部长丹尼·金布儿就说过一句著名的话:“钱学森的价值,不管他在哪儿,都抵得上整整五个陆军师的战斗力。”
美军对钱学森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强硬。
不仅把他珍藏的800多本书付之一炬,还把他随身携带的所有笔记都收走了。
在接下来的三十天里,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,先是开出了丰厚的薪酬试图拉拢他,后来竟然对他施以严刑拷打。
无论美国方面怎样软硬兼施,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始终毫不动摇。最终,美方无计可施,只得将他单独监禁起来。
几周时间里,钱学森瘦了30斤,整个人看起来憔悴不堪,身心都受到了巨大打击。
虽然钱学森后来获得了保释,但美国方面对他的监视从未放松,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。
1955年,经过周总理与美国方面的多次谈判,加上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声,美国不得不让步。在克服重重困难后,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国。
一回到祖国,钱学森连歇都没歇,立刻全身心投入了工作中。
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,包括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。在这些岗位上,他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,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领域专业人才。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,钱学森亲自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进行指挥。
原子弹试验成功后,毛主席兴奋地说:"美国人说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,可我觉得,钱学森的价值远远超过五个师。"
钱老退休后,依然心系祖国科技事业。他经常到中科大等名校讲课,分享经验,甚至自掏腰包,用工资给学校买实验设备。
2009年10月31日,钱学森平静地离开了人世,终年98岁。
在他的葬礼上,无数民众自发前来送别。纵观历史,除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,能获得如此高规格礼遇的,大概只有钱学森先生了。
【钱三强:中国核武器的总规划师】
钱学森的功绩有目共睹,而在美国军方高层的评价里,钱三强的贡献同样举足轻重。
钱三强和钱学森一样,老家都在浙江,家里世代都是读书人。他从小就特别聪明,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神童。
“三强”这个名字寄托了父亲钱玄同对他的殷切期盼,希望他在品德、智慧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都能取得长足发展。
钱三强7岁时,父亲把他送进了由蔡元培等北大教授创办的孔德学校。在那里,他学习非常出色,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,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欣赏和器重。
大学期间,钱三强先后在北大预科班和清华求学,主攻理论物理方向。
1936年,钱三强即将完成学业。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异,经学校推荐,他顺利进入北平物理研究所,成为所长严济慈的助手。
仅仅过了一年,严济慈就看出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将来肯定有出息。他建议钱三强去巴黎大学,专门研究放射源这个领域。
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时,跟随居里夫人的女儿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里奥·居里学习,不到三年就拿到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。
1946年,钱三强荣获了法国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项——亨利·德巴微物理学奖,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。
那一年,钱三强和同为留法学生的何泽慧相恋结婚。何泽慧后来成长为我国核物理学界的顶尖科学家,她和钱三强这对夫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"中国的居里夫妇"。
1948年夏天,钱三强和何泽慧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一家人其乐融融,日子过得安稳又温馨。
就在这个时候,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同时向钱三强发出邀请,诚挚地希望他能够回到祖国效力。
那时,钱三强在法国的事业正蒸蒸日上,可一听到祖国的召唤,他毫不犹豫,带着尚在襁褓的孩子就启程回国了。
新中国建立后,社会逐渐安定下来,钱三强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新机遇。从1951年开始,他就出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一职。
那时候,“原子弹”这个词火得不得了,大家都在谈论它。
1945年,美国用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,从此关于原子弹的争议就一直没停过。
毛主席坚定地指出,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人,而不在于武器装备有多厉害。
在毛主席的指挥下,解放军靠着简陋的装备,硬是打败了拥有美国武器的国民党军队,这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。
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毛主席对核武器的看法也逐渐转变。1954年,他笑着提到:"美国和苏联都有了原子弹,咱们中国也得弄一个试试。"
“学有所成,为国效力”,这是钱三强身处海外时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。
听到毛主席要造原子弹的消息,他兴奋不已,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技术总指挥的活儿。
最初,苏联派了专家来帮忙,我们造原子弹的进度飞快。到了1958年,在钱三强的带领下,我国的科研人员就成功建好了原子反应堆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中苏关系急转直下,苏联不仅中断了对我国的技术支持,还把派来的专家全部撤走了。
这样一来,原子弹的研究就得从零开始,对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来说,这可是个不小的考验。
尽管挑战重重,钱三强始终咬牙坚持。他日以继夜地投入研究,经常通宵达旦;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,不断壮大科研团队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每次约人谈话时,钱三强总会带着几分神秘感说:“我们准备搞个大动作,需要你一起加入。”
在他的努力下,邓稼先等一批年轻科研人员投身核武器研究,为后续技术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原子弹研发工作推进得非常顺利,1964年按时完成了试爆任务,实现了毛主席的殷切期望。
当美国听到中国成功造出原子弹的消息时,当时的总统约翰逊一下子慌了神,他在公开场合感叹道:"今天是我们国家最倒霉、最让人心碎的日子。"
对于钱三强而言,这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。从1947年回到祖国那天起,他就天天盼着这一天的到来。
【黄旭华:30年没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】
除了钱学森和钱三强,美军上将提到的第三个人就是黄旭华。
比起那些家喻户晓的"两钱",黄旭华可能没那么多人在意,可他的成就一点儿也不差,人家可是响当当的"中国核潜艇之父"呢。
黄旭华1924年出生在广东海丰,他上学那会儿,正好赶上抗日战争时期。
为了读书,他离开老家海丰,一路奔向广西桂林。在路上足足走了两个月,还要躲过日本兵的重重关卡,最后总算按时到达,参加了桂林中学的招生考试。
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能活下来就已经很艰难了,可黄旭华却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。正是这种专注的劲头,让他打下了扎实的根基。
1945年,他凭借优秀成绩被推荐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学习,四年后,他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。
黄旭华大学毕业后,因表现突出被安排到上海船舶管理局任职。1958年,当原子弹项目正处在紧张推进的时候,核潜艇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进入全面准备的阶段。
造核潜艇比造原子弹复杂多了,技术门槛更高,研发起来也更费劲。
美国作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,多次施加压力试图阻止我们进行研究,而苏联也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,直接表示“你们不可能成功”。
黄旭华坚定地说:“研发核潜艇就是我毕生的使命,如果做不成这件事,我这辈子都不会甘心。”
他二话不说,从上海直奔北京,和28个年轻的研究员组成团队,一起扎进实验室搞研究。
我对自己很有信心,可事情做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。
黄旭华他们一开始连核潜艇长啥样都没亲眼见过。
为了弄清楚核潜艇的内部结构,他们只能依靠技术手段反复研究,再加上从国外报纸上搜集到的零碎信息,最终“凑”出了一张核潜艇的初步设计图。
不久后,有人从美国捎来了两艘"华盛顿号"核潜艇的模型,黄旭华兴奋不已,马上动手把模型仔细拆开研究。
研究结果表明,核潜艇的实际设计和他们根据理论推算出的模型几乎一模一样。
从那以后,黄旭华越发相信,搞科研其实没那么复杂,只要抓住基本原理,造出核潜艇就是迟早的事。
在黄旭华的带领下,核潜艇关键技术终于实现了重大进展。
但实际操作中还有不少难题,比如如何精确计算零件的重心位置,以及怎么高效处理庞大的数据量,这些都是亟待攻克的环节。
黄旭华和团队一行人奔赴辽宁葫芦岛,在荒芜人烟的地方埋头苦干,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。
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日夜不停地拼搏,1970年,我国成功研制出首艘核潜艇。
在接受媒体访问时,黄旭华自豪地强调:"咱们国家的核潜艇,每一个部件都是自家生产的,完全不需要依赖外国技术。"
每当聊到核潜艇,黄旭华总是满脸骄傲,但背后那些默默承受的艰辛,他却很少对人说起。
黄旭华投身核潜艇研发,从1949年到1979年,整整三十年没回过一趟家。
为了遵守保密规定,他和家人聊天时总是含糊其辞,关于自己在哪里上班、具体做什么工作的事,从来都不肯透露。
时光流逝,每当黄旭华回忆起已故的老母亲,他的眼眶总会不由自主地湿润。
他从不后悔自己走过的路,在他看来,为国尽忠就是最好的尽孝方式。
【结语】
钱学森、钱三强、黄旭华,这三位科学家虽然背景不一样,走过的路也不相同,但他们心里都装着同一个目标,就是让国家强大起来。
正是靠着他们的默默付出,中国成功打破了西方在技术上的重重封锁,建立起自己的国防科技体系,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正如钱三强所说:“科学研究不分国界,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。”现在,中国越来越强盛,要想取得更大进步,还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奋斗。
我们也要时刻铭记那些老一辈的科学家,正是因为他们放弃个人利益、为国家无私奉献,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